“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 毛澤東 1941 年 5 月
概述#
背景
在 2011 年 3 月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是由地震和海嘯聯合引發的一起重大熔毀事故,這次不幸的事件破壞了核電站的冷卻系統,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放射性污染。自那時以來,核電站一直在進行不間斷的注水處理,以冷卻反應堆並防止進一步的放射性物質泄漏。然而,注入的冷卻水在與熔化的核燃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質接觸後變得污染,因此需要通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進行處理和稀釋,然後儲存在專門的儲罐中。然而,由於儲存空間有限,預計這些儲罐在 2022 年底之前就會滿載。
過程
在 2021 年 4 月,日本政府宣布了一項決策,計劃從 2023 年 8 月開始,將經過處理的放射性水排放入太平洋。他們堅稱這些水在經過 ALPS 處理後已經安全,符合國際放射性污染物處理標準,因為除了難以去除且具有較低健康風險的氚元素外,大部分的放射性元素已被成功去除。政府還承諾,這個排放過程將會是漸進的,並將由不受政府影響的獨立專家進行監控。
在 2023 年 8 月 24 日當地時間下午 1 點,核電站的運營商 —— 東京電力公司(TEPCO)開始了這項工作。同時,作為多年審查過程的一部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現場進行了監測和評估,以確保所有相關的國際安全標準都得到嚴格遵守。IAEA 還提供了實時的水流速率和輻射水平數據。
各方反應
然而,這個決定卻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爭議,尤其是消費者、環保組織以及周邊國家(一些太平洋島國,尤其是中國和韓國)對此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他們對放射性水可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表示深深的擔憂,同時也對日本政府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的透明度和公開協商的程度表示質疑。他們進一步質疑了 ALPS 處理系統和 IAEA 監督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作為對此的反應,中國在 2023 年 8 月 24 日宣布,出於對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的關心,將禁止所有從日本進口的海產品。中國將日本的這項行動描述為 “自私且不負責任的行為”,違反了國際法,也損害了全球公共利益。
韓國也對日本的決定表示強烈譴責,並表示將在國際海洋法法院對日本採取法律行動。韓國進一步敦促日本停止此項行動,並與受影響的國家進行開放和公平的對話。
日本則為其決定進行辯護,堅稱這是解決福島廢水問題的必要和合理措施。他們表示已經與所有相關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充分的磋商,並提供了充足的科學證據來支持其觀點,即經過處理的廢水排放不會對人類和環境產生顯著的放射性影響。日本政府強調,他們始終遵循科學和國際標準來處理此次危機,同時,他們也盡力在決策過程中保持透明和公開。
客觀存在的風險#
環境風險#
日本決定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向太平洋排放經過處理的放射性廢水,這一計劃引發了全球對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深切擔憂。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海洋為人類提供了各種寶貴資源和服務,如食物、氧氣、水循環、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休閒娛樂以及文化價值等。大量含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排入海洋,可能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污染食物鏈,並最終威脅人類健康和福祉,這與國際法和人權原則相違背。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日本分部的研究,即使日本政府遵循其自身提出的三氚濃度排放標準,隨著時間推移,排放的廢水仍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危害。該研究還警告,半衰期為 5730 年的碳 - 14 可能在海洋生物體內蓄積,導致基因損傷。碳 - 14 是一種能進入人體並與 DNA 結合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可能引發細胞突變、癌症發生和遺傳疾病。然而,日本政府沒有公開碳 - 14 在廢水中的濃度和總量,也沒有對其潛在危害進行充分評估。
此外,科學界並未普遍接受日本政府對廢水中三氚濃度安全性的斷言。作為氫的一種放射性同位素,三氚可通過飲用或吸入進入生物體內,與氧、碳、氮等元素結合,影響細胞分裂和基因表達,增加癌症、遺傳缺陷和生殖障礙的風險。儘管日本政府聲稱排放的廢水中三氚濃度將控制在世衛組織規定的飲用水標準以下,但這無法保證三氚不會在海洋中積累和擴散,影響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
更令人擔憂的是,日本政府在廢水排放問題上,環境影響評估工作不夠完善和透明。他們沒有公開排放對海洋生態系統、漁業資源、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評估方法和結果,也未充分徵求和尊重相關利益方如當地漁民、周邊國家公眾以及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在國際層面,日本政府也沒有與國際社會進行充分溝通,解釋和證明該計劃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同時,他們也沒有提供有效的監測和應急機制來防範和應對可能的環境風險。
由於日本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其廢水排放計劃已經影響到國家聲譽和海產品貿易。中國、韓國、台灣以及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已以健康和食品安全考慮為由,禁止或限制從日本進口海產品,給日本漁民和相關出口企業造成經濟損失,也讓消費者對日本食品安全信心下降。調查顯示,超過 80% 的亞洲消費者表示,如果日本排放核廢水,他們會減少或停止購買日本海產品。
健康風險#
對於日本的廢水排放的另一個主要關注點是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人們已知輻射會導致人類出現各種疾病和障礙,如甲狀腺問題、癌症和基因突變。儘管日本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聲稱廢水釋放是安全的,並符合國際標準,因為水已經經過過濾去除了大部分有害的放射性元素,除了氚和碳 - 14,他們聲稱在低劑量下是無害的,但一些研究和報告對這一假設提出了質疑。例如,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IPPNW)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氚不是無害物質,而是致癌物、突變原和致畸原。該報告還指出,碳 - 14 是一種強大的放射性核素,可以導致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癌症。
此外,日本的廢水排放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使人類接觸到輻射,如攝入、吸入、皮膚接觸和外部暴露。居住在排放點附近的人、食用受影響地區的海鮮的人,或前往該地區的人可能面臨輻射暴露的風險。甚至遠離日本的人也可能受到全球洋流和大氣風的影響。根據九州大學的模擬,放射性廢水可能在四個月內到達中國東海岸,在兩年內到達美國西海岸,在三年內到達澳大利亞東海岸。
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的計劃於 2023 年 8 月 24 日開始,經過數月的爭議和期待。計劃是在離海岸線約 1 公里的海底隧道通過,在未來 30 年內釋放超過 100 萬噸經過處理的放射性水。這些水曾用於冷卻 2011 年遭受地震和海嘯嚴重破壞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熔化反應堆。
然而,許多人和國家反對日本的決定,引用健康和環境風險以及道德和倫理關切。主要反對意見包括:氚和碳 - 14 並非無害,而是可能導致人類和動物患癌症、基因突變和先天缺陷。廢水排放可能污染海洋生態系統和食物鏈,影響不僅僅是日本,還包括鄰近國家和地區。一些研究表明,放射性廢水可能在四個月內到達中國東海岸,在兩年內到達美國西海岸,在三年內到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廢水排放可能違反人權和國際法,因為它可能危及依賴海洋獲取食物、收入和文化的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計。一些太平洋地區的活動人士呼籲聯合國干預並阻止日本的計劃。廢水排放可能損害日本的聲譽和信譽,以及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中國和韓國強烈譴責日本的行動,並對日本的海產品實施了進口禁令。
此外,日本的廢水排放已經給受福島災難影響的許多人造成了心理困擾和社會污名。許多幸存者和避難者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症、焦慮和自殺傾向。許多漁民和農民在市場和社會上面臨歧視和拒絕。許多兒童和婦女由於輻射擔憂而遭受欺凌和騷擾。廢水排放可能加劇福島災難受影響的許多人的心理困擾和社會污名,尤其是那些住在核電廠附近或從事漁業和農業行業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患有 PTSD、抑鬱症、焦慮和自殺傾向。由於輻射擔憂,許多人在市場和社會上也面臨歧視和拒絕。
社會政治影響#
日本廢水排放的第三個主要關注點是其對人權、民主和國際法的影響。儘管在國內外遭到強烈反對,日本仍然堅持向海洋排放核廢水,並且計劃以每天 22 噸的速度有序排放 125 萬噸經過處理的廢水,這些廢水存儲在數百個儲罐中。
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確認日本的做法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並且影響微乎其微,但許多利益相關者批評其缺乏透明度和獨立驗證。日本當地的漁民協會和環保團體已經發起抗議活動並提起訴訟,擔心這一排放將對海洋生態和地區漁業聲譽造成影響。中國和韓國等鄰國也因潛在的地區安全影響而表示反對。還有人擔心日本未能充分與土著愛努人協商,或未能完全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倫敦公約》等國際公約。
一些人呼籲加強監督和驗證,以確保排放符合安全標準。還有人要求進一步研究潛在的長期生態影響,並呼籲日本探索替代處理選擇。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日本堅稱健康和環境風險微乎其微,但重建公眾信任仍然是一個挑戰。未來,持續監測、開放溝通和吸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將至關重要,以確保安全性和社會接受性。
轉移矛盾#
近日,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廢水一事一經發生,便迅速引發廣泛熱議。由於事件本事的複雜性質,危害程度究竟怎樣、處理程序的合規性與透明化、各類數據的信度與準確性如何理解等關鍵問題暫時不能做到蓋棺定論,輿論場也因此出現巨大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日本政府的這一舉動帶來的影響是在各方面看來都是毀滅性的,甚至可以使海洋生物產生變異,日本簡直是全人類的公敵。另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做法完全合規,安全有保障,什麼負面影響也不會有,再者更是有國際原子能機構背書,對此擔憂完全有沒必要。雙方各執一詞,爭吵的實在是不可開交。
究竟如何對此事進行定論,目前尚未可知。鄙人也非專業人士,也無意在產生變異怪獸和毫無風險中選邊站。但根據各種信息,可以判斷的是風險確實存在,但當局有意借此煽動民族主義,或有意或無意的造成群眾恐慌,導致過激事件產生,這也是需要指出的。
首先,當局關注自己的控制力遠勝過關注群眾的健康。這一點上,可以以去年疫情放開前後政府的宣傳窺知。前一天還在毫不動搖清零,後一天就過於靈活的徹底轉變策略;先前說後遺症相當嚴重,給美國等國帶來如何嚴重的影響,後來則說無證據顯示會帶來後遺症。
如此靈活的路線轉換,到底在意的是什么其實不言而喻。
這一舉動,往小了說是透支公信力。若究其本質,其背離人民群眾的面目可見一斑。
再者,當局有意縱容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泛濫。最近在網絡上,一些極端的民族主義行為想必各位已經有所感知。比如: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騷擾與此事不相干的日本民眾和團體。特別是在許多短視頻平台上,對日本的仇恨情緒再次到達高潮。在極端情緒的帶動下,該事件的全部危害被指向所有的日本民眾,罪名被歸咎於每個日本人。然而而實際上,一些日本民眾一直在抗議日本政府不負責任的舉動。必須指出,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責任是日本的資產階級政府而非民眾,不少當地民眾本身也是受害者。而反觀意識形態機器的舉動,對這些激進的舉動保持沉默,對於無聲的躺平行為反倒更熱衷於指指點點,其用意已經昭然若揭。造成重大災難的歸因不是 “非我族類其心可誅”,而是資產階級。
堅持階級立場,破除民族主義敘事#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的舉動確實是不服責任的,也理應遭受譴責。由此展開的爭論倒不如說是立場問題。但絕不應該是打著維護全人類權益的宏大口號,而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讓一個帝國主義政權偷著樂。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明確:不論是失業、貧困還是貧富差距懸殊,甚至於此事件反映出的環境問題,正如馬克思在他的代表作《資本論》中用他的關鍵概念 “生產方式” 深化了這種分析的那樣。馬克思寫道:“一定階段上的材料生產力的發展,條件著社會的經濟結構,這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實在基礎。”(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4 頁) 對馬克思來說,歷史上和全球存在的每一種不同形式的人類社會都有自己組織人類勞動以滿足生存需要的特定方式,以及分配這種勞動成果的特定方式。例如,狩獵採集社會通常是平等和可持續的。然而,封建或奴隸主社會涉及深刻的不平等和剝削性的社會關係,但缺乏工業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和破壞性動力。全世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最終破解這一系列問題 ——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宏偉目標,也應該是馬克思主義者最需要盡力追求的。